企业家做企业,大多都有一个百年老店的梦。园区人做园区,同样有一个“百年老店”梦。可现实是残酷的,许多项目可能等不到园区的成熟发展,便因自身缺陷而不得不提前退场。本文总结产业园区发展中的七个潜在风险,园区人在做顶层设计,以及在实际操作中注意防患于未然。


1.政策风险

产业地产以政策为导向,政策直接决定了园区的生死。风向好的时候,项目即使差一点也没问题,政策不利的时候,个人能力再强也很难突破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房地产调控力度持续加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策招商已非长久之计,各级管委会机构开始探索市场化改革,下放决策权更迭主管领导,不确定性增大。

按目前情况,一旦离开政策,大多数园区是玩不下去的。园区界面临着最大的改变,恰恰是政策红利消退,市场环境走向规范化和充分竞争,未知政策风险的园区,将以加速度死亡。 


2.拿地风险

园区对地域经济、产业文化政治环境等非常敏感,任何一个因素的不协同,都会导致项目功亏一篑只有在对园区行业有较深刻认知和理解的团队,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选址决策。


虽然大多数园区运营商会聘请咨询机构调研,但大多是罗列数据和想当然,实际操盘结果却不尽人意。比如某外来产业地产商,选址域只是空有概念,几年时间都未有丝毫起色,令人唏嘘。


一幅优质地块,政府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讲好故事”到对背景、资源、产业、投资强度、项目、税收等方面的全方位覆盖;而且,用地稀缺也导致拿地门槛骤增,一旦有实力更强或者与政府关系更为紧密的企业加入竞争,地还是拿不下来。


3.商业模式风险

商业模式的风险从拿地就开始了,所以做园区商业模式一定要想好。有一些新手以政策优惠带限制条件拿下一块偏远空地,一开始以为自己占便宜,结果建完发现开发周期长、实际成本很高,而且新区写字楼无人问津,最后赔得血本无归。


另外,一旦大环境不好,园区很快会陷入困境,必须要找到其他的盈利模式。单纯依靠政府补贴?补贴多少,能到什么时候都是未知数;靠投资和服务?90%的园区,都没法靠投资赚钱。所以哪怕再有情怀,商业模式也必须要先设计好。


4.产业风险

产业定位是园区的“风向标”,错误的定位会让招商工作举步维艰。目前我国多数园区的定位都非常模糊,对于产业定位,少说也要有5-6个,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几乎覆盖了全国园区;还有一些跨界产业地产商,盲目忽视产业规划,只注重房子建筑和营销,结果最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园区绝对不能选的产业包括:地方政府不支持的产业;处于衰退期的产业;对区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产业;与周边同质化的产业;不具备产业发展条件(产业基础、人、资金等)的产业;尚处于概念阶段的产业等。


5.财物风险

园区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从土地整理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产业投资,基本是以资本链条为主轴进行操作。而且,园区项目收入的大部分来源于出租而不是出售,项目一般回款周期很长,非常考验运营商的资金链和融资能力。


园区是一个天生融资渠道狭窄的行业,基本以债权融资为主。但是债权融资均需要在固定的时间点还本付息,势必对项目产生较大资金压力。如今,多数园区处于“短债长投”的局面,回本时间短至3-5年,多则8-10年甚至更长,加之园区资产整体变现能力差,更需要长期廉价的资金支持。


6.概念风险

适当的概念可以给予园区和企业更多的想象空间,但过度的追捧很容易造成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企业可能会被蒙骗一时,但最终还是会出走。园区运营方要注重对概念打造,要从园区自身情况及发展愿景出发,尊重园区发展规律,妥善地进行设计和营销,避免太过关注概念本身,忽视园区运营实际情况,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7.多元化风险

企业多元化,必定多风险。对于经营投资,大部分国人普遍缺乏专注精神,一旦有了增长,首先考虑的不是纵深发展,而是横向跨界。在地产越来越难做的今天,手里有闲钱的企业都在谋求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发展本身是一条出路。但这条出路的前提,是要有一个与当前主营业务互补的成熟项目以及稳定的现金流。否则,当一个项目有问题的时候,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反而拖累原有主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