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岸,两栋超过两百米的双子大楼成为这里连接天际的新地标。大楼的正式名称是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也被称作“AI Tower”。7月8日,数十家海内外先进的人工智能企业将正式入驻,点亮智慧未来。


在这一30万平方米的新空间载体中,竖起来一条集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场沙龙签订一个合同,围绕这座AI tower次第展开,映射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会有哪些新故事?


从前沿科技到基础研究,全链布局“两个一公里”


33层,非汐科技。


这家成立仅四年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企业,开发出了世界上首台自适应机器人。在现场记者看到,这一七轴的机器臂力道精准,可以通过力学感知动力度变化,即便是在动态的环境中,也可以轻松进行不规则物品的插拔。它很“温柔”,4克的变化,也能被感知,已经在测试用于打针、穿刺等医疗场景。


非汐的核心团队来自斯坦福大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由于深感传统机器人,尤其协作机器人技术上的不足,非汐从力学感知和底层技术寻求突破和创新,凭借自我对环境的调整让机械臂能够像人类一样去完成各种复杂动作。


“当时选择上海,看重的就是这座城市拥有充足的人才与技术积累,而上海的国际化气质也符合公司作为一家跨国科技公司的定位。”非汐科技上海区副总经理胡晓平说。


作为初创型企业,在营收成绩并不显著的情况下,能在AI Tower这一抢手之地占有空间并非易事。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19年的工博会上,当徐汇区科委了解到非汐在所处领域的领先优势,主动邀请其入驻西岸,甚至在疫情期间为面临经营压力的非汐提供一部分资金扶持;西岸集团也第一时间开辟绿色通道邀请企业入驻,并在装修、物业上给予了实质帮助。


新锐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开疆破土,背后依赖的是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的耐心布局。


42层,上海期智研究院。


计算机科学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特别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金融科技、生物医药、智慧城市、无人驾驶、机器人等新领域的发展和产业持续创新提供重要的突破口。


“我们在上海徐汇西岸成立期智研究院,希望走出一条新的、多学科综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的考虑是鼓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进行高密度的交流。”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说,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需要有强大的基础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理论和核心技术,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一流人才。大楼中将与阿里巴巴、微软等诸多尖端信息科学产业领袖毗邻,充分的交流切磋机会,必将碰撞出许多基础研究与应用场景之间的火花。


AI Tower的“点亮”,已经细致规划实施了三年。2017年,徐汇区敏锐捕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早启动、早布局,积极谋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2017年,率先启动上海首个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建设,展现促进人工智能更新迭代的前瞻思考。


如今,徐汇的人工智能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2019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总产出攀升至292亿元,同比增长38.98%,连续两年保持30%以上的高位增长;2020年一季度,全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总产出同比增长24.1%,在疫情中实现逆势飞扬。


从新锐种子到行业巨头,全域发力“核心集聚区”


33层,每步科技。


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体育产业科技平台公司,正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专注于大众IP赛事的开发、管理与运营。


体育行业也能人工智能?在上海市体育局的支持下,每步正在建设运动、健身、赛事等数据的统一入口,通过运动群像收集,未来身边的“健身圈”缺什么,就可以“数据说话”。上海的活力与气息,融合了一丝理性的色彩。


“在上海市加速创建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号召下,每步科技结合信息化的方式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每步科技运营总监钟文承说道。公司将互联网科技、人脸识别与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把机器识别等应用到游泳池安全的智能监测上,正在用新兴技术加速融合传统产业。


“我们落户徐汇,一方面因为徐汇区很注重体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这栋大楼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企业,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钟文承说。


7-12层,阿里巴巴。


“新零售”是阿里进驻西岸后的关键词。随着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 年印发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各大电商巨头开始加速零售业新业态的落地。


目前“新零售”竞争已进入下半场,大数据成为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所在。立足西岸,对科技巨头而言不仅享有地处上海的区位优势,而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则是这些巨头实现优势再造的法宝。


目前,微软亚研院、“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等头部企业已在AI tower运营,而腾讯华东总部、小米创新中心、网易上海西岸研发中心、华为也在近两年相继入驻西岸。类似依图、联影等这样土生土长在上海的人工智能行业冠军,在AI Tower里做起了邻居。此外,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AI青年科学家联盟·梧桐汇等新型组织成为一种“粘合剂”。


2020年5月,徐汇人工智能产业作为上海唯一一个人工智能战略新兴产业集群被国务院表彰,将以更强力度、更大规摸、更快速度,构筑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行业布局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可窥一斑: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以最优营商环境呵护“创新力”。


据介绍,下一步徐汇将力争到2022年,再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AI骨干企业和数字驱动型企业,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到“十四五”期末(2025年),产业规模再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


从国内共建到国际合作,全心打造“上海方案”


29-32层,明略科技。


这家领先的数据智能企业,立足于通过数据中台和企业智能决策平台,旨在帮助大型企业和政府组织推动数字化转型。


在迁移至西岸前,明略已在上海部署了几家子公司,因此将主体迁移至西岸,并非易事。但出乎企业所有人的预料,仅仅两天时间,明略旗下的两家子公司就拿到政府颁发的执照。



疫情期间,明略科技为政府提供了智能防疫解决方案,在流动高危人口排查、企业复工审核与管理、社区防疫管控、疫后心理康复服务、重大公共安全风险预测等防疫领域协助政府构建起立体化的防控体系。


6月中旬,包括明略科技在内的79家单位上榜工信部公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名单。而此次进驻西岸,则体现政府对这家多年来深耕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的实质支持。“AI Tower作为徐汇区竖起来的‘硅谷’,软硬件的有效结合促使我们在这里扎根,让企业一步步生长壮大。尽管明略成立才14年,但我们是朝着百年老店的目标奋进的。”明略科技政府事务总监冯洁说。


43层,微软亚洲研究院。


在全中国,微软拥有40多万开发者,而其中有超过10万人已经涉足到人工智能的开发。亚研院被称为中国AI行业的“黄埔军校”,向众多独角兽企业输送了CEO、CTO等高管人才。


微软算是这栋楼里最年长的科技企业,但他为员工搭建的人性化工作环境却显露出这家行业巨头人才经营上的细腻心思。从装修雅致的咖啡厅到专为研发人员打造的个人思考间;从为加班人员设计的AI照明系统到酒店级的个人休息室;从充满学术氛围的图书交流角到面朝壮丽黄浦江的景观大平层。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微软对人才的重视与爱惜。


亚研院之所以前进上海,院长洪小文认为,上海一直致力于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各行业的升级和转型,这恰好也是微软公司及微软亚洲研究院着重发展的领域之一;同时上海也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与上海交通大学在研究合作、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一步,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将继续扩大规模,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加入,把更多领先的研究成果转化到微软的产品和上海市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中。


从明略到微软,从国内到国际,徐汇西岸所走的每一步也是上海始终敞开“开放”之门的真实写照。


西岸,曾是近代工业文明的见证之地,也是遍布污染痕迹的铁锈地带。新世纪以来,随着这里传统工业的逐步退出,曾经的历史印记也慢慢消逝。如今,斑驳的铁屑早已褪去,一栋栋连接着未来的新地标拔地而起,以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在此形成。



“很多创新企业都是在车库、仓库里诞生的,西岸也是源于一个仓库——大飞机的仓库。”上海市徐汇区区长方世忠说,下一步,上海徐汇将加快打造“千亿元级”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聚焦产业链和创新链,优化“生态圈”并做强核心“功能圈”,面向未来完善产业布局,与AI一起奔跑。